法治日报记者 刘玉璟 颜爱勇凤凰策略
“以前遇纠纷要跑法院、信访局等好几个地方,现在进中心一扇门就解决了!”市民张女士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感慨,道出了众多群众的心声。
《法治日报》记者近日走进这座“解纷超市”看到:引导受理区秩序井然,工作人员耐心指引;20个专业调解室“各显神通”。在12338妇联维权服务室,一名遭遇家庭暴力的女士情绪低落,工作人员轻声安抚,“请一定保存好就医记录、视频等证据,我们可以协助您向公安机关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”。
在中心的婚姻家庭调解室凤凰策略,记者见证了温情一幕:一对离婚冷静期届满的夫妻,经调解员春风化雨般的疏导和法官专业的“法律药方”,最终冰释前嫌。“我们回家吧,以后好好过日子。”丈夫伸出手,妻子含泪点头。调解员感慨道:“调解不仅是劝和,更要帮当事人找准‘病根’、开对‘药方’,把矛盾真正化解在源头。”
“这里是群众诉求的‘终点站’,更是矛盾化解的‘总枢纽’。”该中心工作人员洪亮介绍,自2024年规范化建设启动后,通辽市委政法委秉持“一中心多用、多中心合一”理念,公安、司法、信访等政法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,加上医疗、交通、商事等专业调解组织,共34家力量“组团坐镇”,构建起强大的矛盾化解联合体。运行至今,中心已接待群众超2万人次,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324件,涉及金额高达3.81亿元。
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更是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与温度的“神经末梢”。如何让这“末梢”更灵敏、更温暖?近年来,通辽市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破题,探索整合治理资源、创新治理模式,让“一站式接收、一揽子调处、全链条解决”的综治中心成为基层治理“主阵地”,为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增添亮丽风景。
数字化赋能,让治理触角更灵敏、响应更迅捷。
前不久,市民王某路过社区广场,发现一面国旗陈旧褪色,她随手拍下照片,通过手机上的“网上枫桥留言板”小程序反映了问题。令她惊喜的是,她当天就收到了回复,第二天国旗便焕然一新。“现在解决问题的渠道真方便,反馈又快又好,这个留言板太管用了!”王某由衷点赞。
这个小小的“指尖”平台,正成为源头化解烦心事的“大通道”。数据显示,2025年年初至今,平台已收集群众诉求5500余件,成功化解5400余件,将大量矛盾隐患消弭于萌芽。
从过去的“单打独斗、多头跑腿”,到如今的“联合作战、只进一门”,综治中心不仅是矛盾化解的“终点站”,更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“新起点”。这种以资源大集成为核心、以实战实效为导向的创新实践,成功破解了基层治理资源分散、效率不高的难题。
通辽的探索凤凰策略,有力打通了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基层治理既有解决问题的速度,更有关怀民生的温度,为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注入持久活力。
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