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然爱优配,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原意并适当丰富细节:
---
1973年,经过七年停顿的高考重新启动。23岁的张铁生通过生产队的推荐,得到了这次难得的升学机会。然而,考试时,他却没有专注答题,而是在试卷上写下了一封特殊的信。成绩公布后,他的理化成绩仅得了6分,毫无疑问落榜了。令人意外的是,他竟然凭借这封信被大学录取,并且此后一路扶摇直上。但好景不长,仅三年后,他因这封信而被捕入狱,判了整整十五年。出狱时,他已41岁,重新从基层小职员做起,经过多年奋斗,终于创立了一家上市公司,资产超过亿元。如此跌宕起伏的经历,着实令人感慨万千。张铁生到底在信中写了什么?他又是如何在跌入人生谷底后实现逆袭,成为亿万富翁的呢?
张铁生1950年出生于辽宁锦州市兴城县,自幼聪明勤奋,学习成绩优异。18岁时,他响应国家号召,随母亲迁入白塔公社枣山大队,成为一名下乡知青。张铁生工作极其卖力,一年出勤超过340天,每天劳动18个小时以上,表现突出,很快被推选为第四生产队的队长。但他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未完成的梦想——考取大学。
展开剩余89%1973年,命运终于向他露出曙光。这一年,暂停七年的高考重新恢复,考试科目包括语文、数学和理化。张铁生被枣山大队推荐参加考试。然而,正值农忙季节,他白天忙于田间劳作,复习时间极为有限。6月27日,他突然接到通知,第二天就是考试日。按计划,县里本应提前三周组织统一复习,但复习被取消了,消息也未传达到他。无奈之下,他先买了一支钢笔,再向人借来一堆教材,通宵达旦突击复习。
怀着忐忑的心情,张铁生踏入考场。语文考试时,他写满了作文草稿,却因时间紧迫没来得及抄写正式卷。到了理化考试,因没有复习基础,他看着题目一筹莫展。想到自己多年来辛勤工作,牺牲了复习时间,却只能在高考中沦为陪衬,他对这一制度的失望和愤怒油然而生,干脆在试卷上写了一封公开的控诉信。
信中,张铁生直言自从下乡以来,他从未因备考而耽误工作,而那些多年“埋头读书”的书生如今却凭高考垄断大学名额,令他难以接受。谁曾想,这封出于愤慨的信件,既成就了他的传奇,也为他埋下了祸根。
考试成绩很快公布,他的语文得了38分,数学61分,而理化仅有6分。正当他意志消沉时,县招生办突然通知他可以补考一次。原来,他的信被送到了当时一位权势人物手中,同时还有另一位女知青写了类似的信。相比之下,女知青志愿填报的是理工科,显然意图通过读大学脱离农村;而张铁生报考的是兽医和农田水利,表达了扎根农村、服务基层的决心。权势人物借此释放信号,表达用文化考试选拔大学生是一种历史倒退。
1973年7月19日,《辽宁日报》刊载了这封信爱优配,赞扬张铁生在招生路线上的独特见解。此后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转载,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为全国知名的“白卷英雄”。随着舆论升温,文化考试制度被废止,高考再次暂停。而张铁生只知道,他终于有机会进入大学了。
同年9月,张铁生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医系录取。入学后,他刻苦学习,常与老师和同学下乡为生产队治病,还培训了大批赤脚兽医。但对他来说,读书已不是唯一任务,他更积极参与各类活动,公开批判高考制度,宣扬“知识无用论”。在有力的支持下,年仅25岁的张铁生已成为铁岭农学院的领导班子成员。就在他享受荣誉和掌声时,却未察觉危机正悄然逼近。
1976年“四人帮”倒台,张铁生的好日子终结了。他被带走调查,批判文章纷纷登报,他的激进言论成了罪证。次年,高考制度正式恢复,千千万万学子重返大学校园,而针对张铁生的审判却在暗中酝酿。
1983年3月,锦州市中级法院公开审理“张铁生案”。没有辩护律师的他,在法庭上拼命辩解,称自己只是“不明真相”的小将:“我那时脑子简单得像只牛犊子,只会鹦鹉学舌。”然而,这些申辩未能改变结局,他被判15年有期徒刑。
入狱后,曾与他相恋的小侯的父母断绝了联系,不允许女儿再与他交往。张铁生心如刀绞,却只能默默接受劳动改造。他曾挖矿、做兽医、医生、护士,但从未获得减刑。
1991年,41岁的张铁生终于走出凌源监狱,重见天日的那一刻,他感慨万千。亲友们驱车接他回家,他一眼就认出老同学董礼平。上大学时,是她在火车站迎接他;调查时,她又默默送别他。多年过去,董礼平依旧清澈明亮的目光让他倍感温暖。她始终未嫁,一直等着他归来。她温柔伸出手说:“走吧,我们回家。”张铁生没想到,一个曾坐过牢的人,还能遇见如此温柔的伴侣。
两个月后,他们结婚,次年生下女儿。喜悦之余,张铁生急切想挣钱养家,但找工作却一再碰壁。直到远方亲戚提醒他另寻出路,他才意识到,自己既成于时代,也败于时代。
妻子董礼平想起了学生金卫东,暗中请他帮忙介绍工作。金卫东当时是正大康地公司东北区经理,他欣然答应带着礼物上门拜访。谁料张铁生一听康地公司带有美国背景,立刻拒绝,坚决认为中国人不能为外国资本打工。无奈之下,金卫东只好把他介绍到朋友的饲料公司做跑腿杂工。虽然职位低微,但张铁生干劲十足,口才出众,迅速赢得高层认可。
次年,公司设立沈阳办事处,张铁生被任命主任。为打开局面,他买来专业书籍钻研,放下架子逐户拜访客户。半年后,办事处销售量达到数十万吨,利润丰厚。然而,公司担心他成长过快难以掌控,派新经理接手,逼得张铁生辞职离开。
1993年4月,张铁生找到金卫东,提议合伙创业。金卫东心动,决定注资入伙。他们又邀请了饲料配方专家丁云峰,合力创办天地饲料公司。张铁生负责营销,且自学配方和计算机技术,力争成为技术营销复合型人才。
然而,好景不长,康地公司挖角金卫东,给予东亚区销售经理职位,金卫东带丁云峰撤资退出天地饲料。公司资金链断裂,业务停滞,几乎面临倒闭。关键时刻,沈阳辽河养鸡厂下单并预付10万元货款,解了燃眉之急。
但这批饲料短缺,普通渠道买不到。张铁生试图自行配制,因经验不足连连失败。无奈求助丁云峰指导,终于调制出符合要求的饲料。
正当他松口气,公司遭遇新危机。1994年7月,几位农民怒气冲冲闯进办公室,控诉饲料导致鸡病。张铁生亲赴现场检查,确认饲料中氟元素过量,毒性超标。他诚恳道歉,赔偿农民6万多元,并召回问题饲料。这次事件重创了公司声誉,张铁生暂停业务,潜心研制新配方。
但市场环境变了。国际品牌大成饲料进入东北,压缩了国内企业的市场空间。天地饲料面对巨头,处境艰难。张铁生经过深思熟虑,采取“跟进战略”:将价格定比大成低50元,且大成销售点附近设立直营店。低价策略吸引客户,新配方效果显著,一年后天地饲料重获市场口碑,规模迅速扩大。
见小公司发展迅猛,金卫东重新心动,在沈阳成立禾丰牧业,邀请张铁生加入。虽然曾被撤伙,张铁生仍感念旧情,决定将天地饲料并入禾丰牧业。2014年,禾丰成功上市,张铁生持有超过3200万股,按发行价计算,身价约1.89亿元。
如今,禾丰牧业已是东北最大、全国前十的饲料企业,2021年营收达293亿元,较上市时增长逾三倍。“禾丰”商标获评中国驰名商标,近期更名“禾丰食品”,开始从辽宁走向国际,业务拓展至食品行业新领域。
张铁生近年来鲜少露面,但依然是公司大股东。曾是“白卷英雄”,又为此坐牢15年,最终靠自身努力积累数亿财富,张铁生的人生真可谓传奇。
他的“白卷风波”曾打破高校唯分数录取的惯例,有些优秀学生因此错失大学机会,遗憾终身。张铁生为自己的激进行为付出沉重代价,在狱中度过青春年华。讽刺的是,他曾大力宣扬“知识无用”,但最终让他翻身的正是他轻视的知识。如果没有出狱后刻苦学习专业技能,也难以取得今日成就。
如今七十多岁的张铁生已退休,定居新西兰,不再参与公司事务。朋友们回忆,他从不抱怨过去的苦难,也少谈往事。“清风一缕,白云一片,都已成往事。”对他而言,过去如烟,最大的愿望就是安稳度过晚年。
—END—
作者:奥可白
编辑:青草
---
需要我帮你做成更口语化或正式的版本吗?或者想加点别的细节?
发布于:天津市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